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城鄉安全與防災
Disaster Reduction Planning 
開課學期
110-2 
授課對象
工學院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授課教師
陳亮全 
課號
BP7091 
課程識別碼
544 M3850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三8,9,10(15:30~18:20) 
上課地點
工綜213 
備註
限碩士班以上
總人數上限:20人
外系人數限制:5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102BP7091_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近年來,相對於世界其他地區,在台灣不論是颱風豪雨、坡地災害,或是地震等大規模天然災害的發生頻率低下不少,導致民眾或是行政官員對於災害的意識、警戒心理,比起十幾年前薄弱許多。然而,不論台灣所在的地理位置 (位居西太平洋颱風好發的區域與經常通過的路徑上 ,也是環太平洋火環西側的上面),或是地盤結構,也由於太平洋西側板塊擠壓所造成的隆起、地形陡峭與地質脆弱,導致台灣自古就是一個大規模自然災害頻仍的島嶼,而若再加上氣候變遷及其可能造成的衝擊,氣候或氣象災害的風險將更趨顯著。因此,例如世界銀行於2005年刊行的Natural disaster hotspots報告就指出,台灣同時暴露於三項以上天然災害之土地面積與人口數均為73%,高居世界第一; 同時暴露於兩項以上天然災害之土地面積與面臨災害威脅的人口數皆高達99%。因此災害及其防救工作一直是政府施政的重要事項,也是眾多領域的學者專家最為關心、投入甚大經費與時間的科研議題。
談及災害及其防救工作,就會讓人聯想到美國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總署FEMA倡議的「減災、整備、應變與復原重建」等四大步驟或稱四大面向的工作事項;許多的國家皆以這四大步驟作為災害防救工作的基本架構,而台灣也不例外。台灣在2000年首次頒布實施的災害防救法雖非完全依此架構設計,但也隱藏四大步驟的雛型;而今日的災害防救相關計畫之內涵與實務的規畫,也大多數以此為基本架構;對災害及其防救關心或想投入者,勢必要了解,甚至深入掌握災害減緩、整備、應變與復原重建等四大步驟工作事項的細項與真髓。
然而,災害防救或稱災害管理所涉及的事項或學術領域、科研項目就不只限於減災、整備、應變與復原重建等四大步驟,舉凡與災害本體 (hazard)、可能遭受hazard衝擊的受體 (包括人及其組成的社區、社會、所在的空間、基礎設施、財物經濟等等),以及因而形成的災害或災難 (disaster)等三大面向相關的諸多學術研究與專業技術,都被列為或歸屬於與災害及其防救相關的科研或實務之議題。
基於上述諸項背景,本課程將由(1)安全與災害防救導論、(2)主要災害剖析、(3)災害防救四大步驟,以及(4)災害防救專題等四大部份來構成,提供修課同學從災害到災害防救、從基本概念到在地實務專題的學習機會,並將安排對這些學習進一步較深入的問答與研討。 

課程目標
促成修課同學可以 1、了解災害防救的基本概念。2、認知災害及其形成的原因與過程。3、掌握災害防救的專業與科技議題。4、前面三項的整合學習與討論,提升同學日後參與、探究災害防救科研與實務的能量。 
課程要求
1、 出席上課與參與討論的態度、深度。
2、 閱讀報告、分享的積極性。
3、 期中、期末報告的繳交與內容。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待補 
參考書目
待補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16  安全與災害防救導論(1) 
第2週
2/23  安全與災害防救導論(2) 
第3週
3/02  災害學(1) 
第4週
3/09  災害學(2) 
第5週
3/16  災害調查及潛勢、脆弱度與境況模擬 
第6週
3/23  災害防減及其空間規劃(1) 
第7週
3/30  災害防減及其空間規劃(2) 
第8週
4/06  災害防減及其空間規劃(3) 
第9週
4/13  閱讀報告、發問與討論(1) 
第10週
4/20  災害整備與應變 
第11週
4/27  災害復原與重建(1) 
第12週
5/04  災害復原與重建(2) 
第13週
5/11  災害防救法規與體系 
第14週
5/18  社區防災與韌性建構 
第15週
5/25  災害防救資訊及其應用、轉型與創新 
第16週
6/01  氣候變遷、推估與調適(1) 
第17週
6/08  氣候變遷、推估與調適(2) 
第18週
6/15  閱讀報告、發問與討論(2)